容積移轉是都市規劃與土地開發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尤其在高密度開發的城市中,它不僅能平衡土地使用的效率,還能保護歷史建築、公共設施和自然環境。本文將以平易近人的方式,從基礎概念到實務操作,詳細解析容積移轉的各個面向,幫助您理解這一複雜但極具價值的機制。
文章目錄 :
一、什麼是容積移轉?
1.1 容積率的基本概念
1.2 容積移轉的定義
1.3 容積移轉的意義
二、容積移轉實施辦法
2.1 申請條件
2.2 申請流程
2.3 費用與稅收
三、容積移轉代金
3.1 代金的定義
3.2 代金的計算方法
3.3 代金的使用
四、容積移轉前置作業
4.1 土地評估
4.2 法規查詢
4.3 申請文件準備
4.4 協商與談判
五、容積移轉自治條例
5.1 容積移轉的範圍
5.2 申請條件與流程
5.3 費用與稅收
5.4 監督與管理
六、容積移轉查詢方法
6.1 政府網站
6.2 都市計畫部門
6.3 專業顧問
七、容積移轉行情
7.1 影響行情的因素
7.2 行情查詢方法
八、容積移轉限制
8.1 容積率上限
8.2 土地使用分區
8.3 歷史建築保護
九、容積移轉最小面積
9.1 最小面積的確定
9.2 最小面積的影響
十、容積移轉換算公式
10.1 送出地的容積率
10.2 接受地的容積率
10.3 市場價格
10.4 換算公式
十一、容積移轉問與答Q&A
容積率是指一塊土地上可以建造的總樓地板面積與土地面積的比例。例如,一塊1000平方公尺的土地,若容積率為300%,則可以建造3000平方公尺的樓地板面積。
從買菜理解容積率(主婦也能懂)
想像你去傳統市場買地瓜:
· 攤位大小 = 基地面積(政府給的先天條件)
· 堆疊高度 = 容積率(市場管理處的規定)
· 總地瓜量 = 總樓地板面積(你能賣的產品)
當阿婆把地瓜堆到2米高被開罰單,就是「超額容積」的最佳案例。這解釋了為什麼信義區豪宅不能無限蓋高——就像市場要保持走道暢通一樣。
當我們理解容積率不只是冰冷數字,而是城市生長的DNA序列,就能讀懂每棟建築背後的經濟邏輯與生活哲學。下次仰望摩天樓時,不妨想想——這其實是數百個容積率決策疊加而成的立體詩歌。
容積移轉是指將一塊土地(稱為「送出地」)上未使用的建築容積,轉移到另一塊土地(稱為「接受地」)上使用的過程。這種機制通常用於以下情況:
容積移轉的實施辦法是地方政府根據中央法規制定的具體操作規範,通常包括以下內容:
容積移轉代金是指開發商為了獲得額外的建築容積而支付給政府或土地所有者的費用。這筆費用通常用於公共設施的建設或維護,或者用於補償那些因容積移轉而受到影響的土地所有者。
代金的計算通常基於以下因素:
一個簡單的代金計算公式可以是:
代金 = 移轉容積 × 市場單價
其中,移轉容積 = 送出地面積 × 送出地容積率。
代金通常用於以下用途:
在進行容積移轉之前,開發商需要進行一系列的前置作業,以確保申請的順利進行。
容積移轉自治條例是由地方政府根據中央法規制定的地方性法規,通常包括以下內容:
要查詢容積移轉的相關信息,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
大多數地方政府都會在官方網站上提供容積移轉的相關信息和查詢服務。通過政府網站,可以查詢到最新的容積移轉政策、申請流程、費用標準等。
直接聯繫當地的都市計畫部門,獲取最新的容積移轉政策和申請流程。都市計畫部門通常會提供專業的諮詢服務,幫助申請人了解相關規定和要求。
聘請專業的土地開發顧問或律師,幫助查詢和處理容積移轉的相關事宜。專業顧問可以提供全面的評估和建議,幫助申請人順利完成容積移轉。
容積移轉的行情取決於多種因素,包括土地位置、市場需求、容積率等。
容積移轉並非沒有限制,常見的限制包括:
每塊土地的容積率都有上限,超過這個上限的容積無法進行移轉。
不同土地使用分區的容積移轉規則可能不同,某些分區可能不允許容積移轉。
如果送出地是歷史建築或文化遺產,可能會受到更多的保護和限制。
容積移轉的最小面積通常由地方政府根據當地的都市計畫和建築法規進行規定。這個最小面積可能會根據土地的位置、用途和市場需求進行調整。
容積移轉的換算公式通常基於以下幾個因素:
即送出地可以建造的樓地板面積與土地面積的比例。
即接受地可以建造的樓地板面積與土地面積的比例。
即容積移轉的市場價格,通常由專業評估機構確定。
一個簡單的換算公式可以是:
移轉容積 = 送出地面積 × 送出地容積率
接受地新增容積 = 移轉容積 × 市場價格
這個公式可以幫助開發商估算容積移轉的成本和收益。
通俗解釋:
把土地想成一個蛋糕,容積率就是蛋糕的「高度」。假設你的蛋糕盒(土地)依法只能裝3層(如容積率300%),但政府允許你把多餘的層數「切下來」,賣給其他需要更高蛋糕的人。
→ 專業定義:將「送出基地」(如古蹟、公共設施保留地)未使用的容積,轉移到「接受基地」(如新建案土地)的權利移轉機制。
民眾角度:
案例:台北市「林安泰古厝」透過容積移轉保存,地主獲得補償,建商在信義區取得額外容積蓋豪宅。
價格關鍵因素:
價格 = {接受基地增值效益}{市場供需}
把關機制:
真實案例:台中七期某建案因容積移轉申請高度超標,被要求縮減15層樓。
民眾自保要訣:
《都市計劃法》第83-1條:
送出基地(古蹟/公設地)→ 容積送出後不得再開發
接受基地 → 需繳納「容積代金」給政府做公共基金
2025年新制:容積移轉案件需附「交通影響評估報告」,防堵塞車亂象。
專家提醒:容積移轉是專業遊戲,民眾參與應找「都市計劃技師」+「不動產專家」組成顧問團,避免誤判行情或觸法。
本公司擁有多年全台灣各縣市容積移轉代辦經驗、提供從評估至申請建照完成一條龍服務,歡迎洽詢!
一、什麼是容積移轉?用「空間搬家」就懂!
簡單比喻:
把一塊土地「用不到的建築空間權」(如不能蓋房的公園預定地),「移轉」到另一塊土地上,讓建商可以蓋更高、賣更多戶。
→ 就像把A地的「空間額度」搬到B地使用!
適用土地:
1.公共設施保留地(如道路、公園)
2.古蹟、歷史建築
二、為什麼要做容積移轉?3方利益一次看
1. 地主的好處
土地變現:不能開發的土地也能賣錢
免徵土增稅:容積移轉視為「土地交換」,免徵土地增值稅
案例:台北市信義區道路用地地主,透過容積移轉獲利
2. 建商的好處
突破限高:增加樓地板面積,多賣10%~30%戶數
降低成本:比直接買精華地段土地更划算
3. 政府的好處
保留公共設施:不用花錢徵收土地
促進開發:閒置土地活化利用
三、容積移轉流程圖解(5步驟完成)
確認資格:
1.送出地(如公園用地)需符合《都市計畫法》
2.接受地(建商土地)需在相同都市計畫區
簽約買賣:
地主與建商簽「容積移轉合約」
重點:價格通常按「公告現值×移轉比率」計算
申請估價:
政府單位評估送出地的容積價值
常見卡關點:古蹟容積需文化局審核
繳納代金:
建商向政府繳「容積移轉代金」
完成登記:
地政事務所註記,建商取得額外容積
全程時間:約6個月~2年(依地方政府效率)
四、容積移轉的4大風險提醒
1.價格波動大:
市場供需影響價格(例:台北市容積單價比新北高2倍)
2.政府審查卡關:
送出地若產權複雜(如多人持分),易被駁回
3.代金暴增風險:
部分縣市要求「補繳差額」若公告現值調升
4.建商倒帳風險:
簽約時需設定「容積預告登記」保障權益
五、常見QA破解迷思
Q:容積移轉合法嗎?
→ 完全合法!依《都市計畫容積移轉辦法》辦理
Q:個人地主可以自己賣容積嗎?
→ 可以!但實務上多透過容積仲介或建商收購
Q:農地也能做容積移轉嗎?
→ 不行!僅限「都市計畫區內」的公共設施保留地
結論:3句話掌握容積移轉精華
地主:賣掉用不到的土地換現金
建商:低成本增加蓋樓面積
關鍵:確認土地資格+找專業顧問協助
Copyright © 2012 - 2025 寶璣建設有限公司 © BQ Company. 保留所有權利